当前位置: 首页>> 户政管理>> 正文
大学生入学不转户口对就业有哪些影响
作者:保卫处    发布时间:2011-03-30
今年,一些省份对大学生户籍管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在一定范围内取消了大中专院校新生入学必须同时迁移户口的政策,规定新生入学不再转户口。此举被认为是大学生户籍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那么——
  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重大变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机制已全面推行。但是,随着新体制的建立,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给毕业生就业带来诸多困扰,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大多与现行户籍制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当前,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企业过早进入校园展开招聘活动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1998年以来,用人单位尤其是一些三资企业进入校园开展招聘活动的时间越来越早。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固然可喜,但这种做法对校园正常教学秩序带来很大冲击。毕业生为就业而奔波的日子提前了近一年,大学4年变成了3年。虽然教育部曾专门发文,规定企业到校园开展招聘活动的日期不得早于11月20日,但用人单位采取各种变通办法,比如将招聘场地挪到了校园外的宾馆、饭店,或将招聘工作挪到网上:网上投简历,网上洽谈,面试通知、笔试通知均在网上发布。
企业提早展开招聘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申请户口指标的时间问题。目前,学生考上大学后,需将户口迁入高校,其毕业时再将户口迁出学校,并须在限定时间里将户口落在工作单位所在地。如果工作单位不在其原籍,单位必须提早为其申请一个当地的户口指标。而负责审批户口指标的各地人事局对于申请、审批的时间都有相应的规定,过期则不再受理。尤其是近年来,各地人事部门逐步加强了对户口指标的审批控制力度,要求的材料越来越多,制订的规定越来越详细。用人单位不得已将招聘工作往前提,以便早日确定人选后提交材料申请户口指标。
  二、就业与毕业生考研、出国在时间上的冲突日益严重
  用人单位过早展开招聘活动,使准备出国或考研的毕业生面临两难选择,也往往埋下日后违约的隐患。因为出国与考研存在风险,而求职季节又提前,很多毕业生不得不边备考边求职。而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如果同意接收,就会立即催促毕业生与其签订三方协议,以防万一,大部分毕业生只能选择签约。可毕业生一旦考研或申请出国成功,就有可能违约。
  三、初衷本是推动就业工作的一次就业率存在不合理因素
  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开始向全社会公布所属高校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2000年,全国大部分省区市也开始采纳这种做法。公布一次就业率的初衷本是推动高校重视就业工作,进而推动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可这一指标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各高校的就业水平。
  因为在当前的就业体制下,毕业生如果去外企和民营企业工作,可能会因为单位没有为他解决户口而不能列入学校的就业方案。这样,毕业生到外企和民营企业工作的人越多,一次就业率就会越低。未来几年内,随着人们户口观念的进一步淡化,一次就业率不合理的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
  另外,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公平就业,营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但户口问题却使公平竞争的目标难以实现。同样是北京高校的毕业生,北京生源的毕业生选择用人单位的机会就比其他人多得多。因为受国家人事政策的限制,大部分非国有单位拿不到进京指标,也就是说不能接收非北京生源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即使是国有单位,每年接收外地生源毕业生的指标也有限制。
  户籍制度,从根本上说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户籍制度必将随着各方面的改革进程而逐步淡化。但由于还存在着人口、教育、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户籍制度在短期之内还难以完全取消。
  在国家户籍制度改革尚需时日的情况下,要解决上述一系列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关键在于改革当前实行的大学生户口管理制度,取消大学新生入学迁移户口的政策。具体做法是,学生考上大学后,户口留在当地,如是农村生源,仍可按规定办理农转非手续,户口继续留在当地乡镇派出所。
  学生的户口和学校脱离,这样学生的就业工作就不一定非赶在毕业前完成。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时,只需要从学校接收其人事档案,无须在毕业后立即接收其户口,为其落户,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户口对于毕业生、学校以及用人单位3方面的压力。用人单位过早开展招聘活动、就业与继续深造的冲突、一次就业率的统计等等问题都可以得到缓解。
事实上,实行这一做法的现实条件已趋于成熟。如实行多年的粮油关系已于今年全面取消,北京、上海、内蒙古等地已经开始尝试大学新生不转户口,上海生源考上海的大学不迁户口。北京市公安局和市教委于2001年也出台了《关于高等学校及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录取本市新生不办理户口迁移的规定》。内蒙古自治区今年也规定,大中专院校(含技校)招收的区内学生,入学报到时将不再迁移户口。
中国人民大学就业指导办公室主任 文书锋

All Right Reserved By College Department 西安文理学院保卫处网站 CopyRight©200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