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师资队伍分级分类培训实施方案
(试行)
为了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和《西安文理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总体规划,根据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师资队伍分级分类培训实施方案》,有力提升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师科研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通过师资培训,促进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师职业道德、思想政治、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能力全面发展。
二、培训目标
强化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
围绕学院发展目标,打造适应办学特色需要的师资队伍。
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引导教师向双师双能型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教育教学水平、产教学研结合能力及服务地方能力。
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改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三、培训原则
师德优先,铸造师魂。坚持党的领导,把师德师风培训放在首位,把《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核心培训教材,把课程思政培训融入培训之中。
以人为本,需求导向。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注重潜能挖掘,将教师成长需求与岗位聘用相结合,建立激励约束与滚动发展相结合的教师能力发展培养机制。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政治素质和组织能力的培养。釆取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通识培训与订特色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设定培训项目。
终身学习,自我完善。教师发展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推动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自身学习与培训相结合,努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把专业化发展作为自我提高和完善的自觉行动。
分级分类,立体融合。依据教师情况,分别参加岗位适应性培训、岗位业务能力培训和岗位素质提升培训;实现通识培训、特色培训、订单式培训等相结合、构建适合学科专业发展需求的具有引领性、针对性、时效性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学科为基,专业为要。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建设科研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团队传帮带育人、专业特色培育、学科优势凝聚和行业服务集成的功能,加速教师专业化成长。
青年骨干,加强培养。强化对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实行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授课准入制。新进博士,前三年边做科研,边做助教,接受导师指导,取得授课资格独立主讲课程。推动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到国内重点高校或研究机构从事博士后研究。建设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培训基地,派遣青年骨干教师到培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项目。
四、培训项目设置
(一)培训项目的分类
培训项目主要包括岗位适应性培训、岗位业务能力培训和岗位素质提升培训等,每类培训根据内容可设置若干培训子项目,子项目按需设置,与时倶进。
岗位适应性培训主要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基本教学科研技能为主。具体包括:师德师风教育、新进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等项目。
岗位业务能力培训以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加强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培养训练为主。具体包括: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观摩或竞赛、科研能力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项目。
岗位综合素质提升主要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主。具体包括: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提升、学历学位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等项目。
(二)培训项目的分级
培训项目包括校级培训、院级培训和系部(教研室)培训。
校级培训。根据学校相关要求进行。
院级培训。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发展需求,设置不少于35学时的学科专业发展培训项目,按要求向人事处报培训计划及经费预算,以保障每人每隔3年拥有不少于1次的对外交流学习机会。
系部(教研室)培训。集体备课以及团队教师个人以成果产出为目标参加的科研教学创新、研讨及交流、课程建设和行业服务咨询等活动,提升教学基层组织的团队整体业务水平,每年组织的各类培训不少于20学时。
五、培训项目的实施
(一)师德师风教育
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定期对教师师德考核机制进行检查,实行师德师风考核一票否决制度。在教师招聘、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考核表彰等方面,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实施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双重考核。严格对照我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负面清单,强化师德师风日常监督机制,将师德师风教育落实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每年组织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不定期开展弘扬优秀师德师风系列讲座。切实将师德师风教育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教师的职业追求、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二)青年教师导师制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以建立紧密的“师徒”工作关系为抓手,以注重考核、突出实效为原则,协助制定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培养青年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严格把关。制定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细则并严格落实,加强对导师指导过程的检查、促进和评价。
(三)教学能力培训
制定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个性化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方案,不断丰富培训形式,有计划、系统性地开展教学基本功(备课、讲课、讲稿、板书等教学基本环节)、教学规范、教学设计、先进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如翻转课堂、微 课、MOOC)的培训;加强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培训。坚持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理念。通过将信息技术引入教与学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加强教师多媒体课件、微课制作及电子讲台、智慧交互大屏、录播互动系统、智慧教室多屏互动、录制设备使用等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提高信息化背景下教育教学能力。
(四)教学观摩、研讨或竞赛
以系和教研室为单位,以教学团队、课程组等为基本单元,通过教师集体备课、教学咨询、教研室互动、课改沙龙、课程观摩等形式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各类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的培训。搭建教学研讨与交流平台,定期组织教师观摩校内外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授课,定期开展教学方法培训及教学技能比赛。
(五)科研能力培训
组织开展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或专题研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学术交流力度,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和社会各界专家来院讲学、作报告、开展合作研究等,重点开展以科研项目申请、科研诚信、科研项目组织实施、科研成果转化、科学研究方法、论文写作规范、学术规范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六)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根据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不同课程的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搭建课程思政建设的交流平台,构建课程思政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各个专业、各位专业课教师都能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有效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两张皮”问题,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
(七)学历学位提升
加大在职教师“博士培育工程”推进力度,领导班子主动出击、真抓实干,鼓励教师以在职或脱产形式攻读国内、国 (境)外博士学位,提升学历学位层次。
(八)“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
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加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共建合作项目、服务行业企业等,鼓励中青年教师借助多种方式到政府机关、行业企业等单位挂职锻炼,积极参加职业资格、执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培训和认证。建成一支既能胜任专业理论教学,又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与组织实践教学活动能力的教师。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2022年06月29日